上海的上海滩在哪里?
说一个冷知识,上海有两条“上海滩”。
老上海滩位于今黄浦公园至静安寺一带(其实也就是租界区);新上海滩在今南苏州路(北段)、圆明园路及北京西路附近,即今日的静安寺地区。 这里说的“新”是相对“老”来说的,并不是说这一带原先很“新”。恰恰相反,这一带原本属于旧上海滩的一部分。在上个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这里还是一片破旧荒凉的城郊结合地带。
这里本来有座火神庙,是旧时上海人祭祀火神的场所。不过这座火神庙并没有香火旺盛、人气鼎盛,相反由于年久失修而显得破败荒凉。 1934年,宋美龄主政南京政府财政部的时候,为了营造国民政府“新”的形象,特意把财政部的部址从老城厢的方浜中路迁到了这片荒地,希望用政府机构的新形象来改造上海的“旧”面貌——这就是今天静安寺的由来。
至于为什么选择了这块荒地呢?据说当时选定了好几个地址,经多方比较,最终选了这个位子,因为它的东面可以眺望黄浦江,有江景豪宅的概念;且西北角有一地块为英国租界,可以避免战乱时期可能发生的工事战;而且此处离当时的市中心颇远,又有一片荒草地和几间破屋供建筑群落使用,可以大肆开发而又不必惊动原有的居民。 这块地由上海地产巨子周氏兄弟出资购买并委托英商怡和洋行设计建造。别墅群的设计结合了中西风格,有中国式的四合院和亭台楼阁,也有西式的花园和大玻璃窗,内部装潢极尽豪华。整个工程耗时两年,于1936年春建成。
当时,整个住宅区不仅配备了电灯、电话、电梯等现代设施,还建有一个网球场、一所医院和一个幼儿园,可谓应有尽有。 而当这一片区域全部建成以后,果然如宋美龄所想象的那样,政府机构的搬入大大提升了这里的地位,而原址上则兴起了许多大型的公馆和酒店,成了新的上流社会的聚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