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的关系可大着了,这么讲吧,虽然八王之乱并不是严格意义上五胡乱华的发生因素,但是八王之乱是五胡乱华的必要条件。不过在回答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的关系之前,我们或许可以先简单了解一下这两件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事件到底是什么。

八王之乱始于西晋元康元年3月(公元291年),以楚王司马玮和晋恵帝司马衷的皇后贾南风合谋杀害晋武帝的辅政大臣杨俊开始,原因当然都是为了争权夺利了。期间他们二人又合谋杀害了汝南王司马亮,最后以6月份贾南风密谋处死司马玮,一手独揽西晋大权告终。

第二阶段则始于元康九年(公元299年),大权独揽的贾南风由于自己没有子嗣,太子司马遹又常常忤逆自己,于是和赵王司马伦合谋杀害太子。却不想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司马伦听取了谋士孙秀的建议,等贾南风杀死太子后倒打一耙,处死了贾南风,独掌西晋大权,并于永康二年(301年)自立为帝。

接着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起兵讨伐司马伦,并处死司马伦,迎回司马衷,齐王司马冏大权独掌。太安元年(公元302年),河间王司马颙和长沙王司马乂反戈讨伐司马冏,司马冏被杀,长沙王司马乂独揽大权。太安二年(公元303年),间王司马颙和成都王司马颖又讨伐长沙王司马乂,到了永兴元年(304年),东海王司马越替司马颙杀害司马乂,其中成都王司马颖成为了皇位继承人,既皇太弟,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不久,东海王司马越攻打司马颖,司马越失败后,他的弟弟司马腾联合异族乌丸、羯朱等势力(重点,画圈圈)共同攻击司马颖,司马颖战败。永兴二年(205年),河间王司马颙挟持晋恵帝,开始和司马越以及范阳王司马虓对干。
以下为重点(画圈圈)
八王之乱的最终决战是,范阳王司马虓和东海王司马越,再加上鲜卑、乌丸、羯朱联盟VS河间王司马颙和成都王司马颖联盟。最终的结局是,后者战败,司马颖于和司马颙分别被杀,子嗣断绝,司马虓暴毙,司马衷暴毙,司马越成为了最大的赢家。
当然了,八王之乱的历史可谓非常精彩,其中的权术,人性更是被体现的淋漓尽致,有喜欢的可以详细了解,这里只做简单介绍。
其中我说画圈圈的位置大家也看到了,由于八王之乱中东海王司马越阵营为了赢得最后的胜利,借助了鲜卑、乌丸、羯朱等异族的势力,之后匈奴汉国更是在司马越掌权期间迅猛发展,以至于他于永嘉四年(公元310年)讨伐汉国,当然,实际上是逃命啦。
结果首都洛阳被羯族大将石勒洗劫一空,人家趁势建立了后赵。而重心南移的中原地带,也就成为了匈奴、鲜卑、羯、羌、氐等胡人部落的杀虐洗劫狂欢地。由于这五个胡人部落最为强大,故称五胡乱华。
所以我们看到,八王之乱虽然并不是五胡乱华真正的原因,因为五胡乱华的祸根是在东汉王莽篡权,胡人部落包围中原王朝的时候就埋下的,但是八王之乱引进胡人势力参与中原王朝的藩王斗争,最后独掌大权的东海王司马越又没有能力消化和震慑自己留下的后患,以至于直接导致了五胡乱华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