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莫砺锋诗话》和《唐诗与宋词》中,莫教授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围绕若干专题,记录自己读诗的体会与感受。他用富于真情的笔触,把一位位诗歌长河中的大家介绍给我们。他讲李白,讲杜甫,讲苏轼,讲陆游,经他的评述,诗圣们的形象再次鲜活起来。

苏轼的一生,似乎就是在不停的旅行,入仕以后,40年的为官生涯,在外地任地方官的时间就达13年半。他的仕途起于凤翔府,除在中央任职外,先后辗转于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登州、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担任签判、通判、知州等职,湖州到任仅三个月,乌台诗案案发,经千里追捕押至汴京,经过一百三十多天的铁窗生涯,虽赦免死罪,却被贬往黄州,四年黄州生涯后再次还朝,随后又被贬定州、英州、惠州,继而又贬至海南儋州。

如果仔细考据,完全可以在宋朝的疆域图上标示上苏轼的人生轨迹。漂泊不定的职业生涯,即使在今天,这种频繁且长距离的迁徙也是一件辛苦的事情,更何况是一千年前的宋朝。那时候没有飞机,没有火车,没有高速,只有“一叶扁舟”“一匹瘦马”相伴天涯。

这位东坡居士虽然是豪放派代表,心胸旷达,但再乐观的精神也抵不过这旅途的辛苦劳顿,而且这一次又一次的迁徙并非其所愿,大多为政敌打压,被贬至不毛之地。那时候的广东、海南群山环绕、人烟稀少,在此流放的官僚、罪犯饱受瘴气之苦。

他的人生终点定格在了海南儋州,无法想象当时的苏轼是坐了什么样的船抵达了儋州,那时的他是什么样的心情。旅途的奔波,仕途的挫折,人生之难可想而知。即使是这样的困境之下,苏轼依然能写下“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诗句!
也许,诸如李白、杜甫、苏轼这样的伟大诗人,似乎都是在不断的旅行,或主动,或被动的走遍了山南海北,领略了生命的日出与夕阳,看透了人间百态,尝遍了世间百味,才能写出流芳千古、流传万年的伟大作品。苏轼的一生,以世俗眼光来看,或许是奔波的、曲折的,但是放眼中国文化发展,苏轼经此一世的传奇经历、每至一处留下的诗词财富,对历代以来的读者们来说,却是幸福的、满足的。
诗人的旅行,不管是到“灯火钱塘”,还是在“寂寞山城”,都充满着对生命的热爱,是充满着诗意的一生。(黄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