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1000元够用了,在学校食堂光吃饭的话,食堂价钱是很便宜的。一天30元伙食费,一个月还剩100块。还是挺不错的。这一类属于省吃俭用,勤工俭学的人。
要说够用,也能够用要说不够用,也确实不够用。因为你一天光吃饭你其他的像买衣服呀,什么也要消费。光这点钱的话还是难以生活,一般大学生都编上去可以兼职一份。自己利用学校的人际关系,还有学校的。庞大人数可以去售卖你想卖的一些东西卖给需要的人。这一种属于奋进向上,开拓进取的人。

当然还有一种人,就是好吃懒做的那种人。上学也不好好上花钱如流水。那种人的话1000块钱买,滋润不了多久了。
网友二:
1000块钱够用的话差不多是在大一开学那个时候,是除开新生必要的开支外。再然后就渐渐感觉不够了。还是喊家里多打点吧。温馨提醒一下的是,每个月生活费还是不要超过1400。一是因为别养成大手大脚的习惯,虽然很多时候是迫不得已,但是还是要养成控制金钱的好习惯。二是父母挣钱不容易,多体谅父母。平时的时候还是多节约一下,对金钱有个调控。对以后资金管理还是有帮助的。

网友三:
本人女,目前单身,不化妆,衣服鞋子不多,而且也都是比较便宜的,但我是在昌吉上学,昌吉可是“美食之都”啊。
因此,除了学费和住宿费外,我的主要花销就是吃,我周一到周四都是在学校食堂吃饭,每周末和室友在学校附近吃饭,是稍微便宜的那种;偶尔放个小长假或者我们之中有谁过生日,会奢侈一点儿去远一点儿的地方吃稍微贵一点儿的。至于买零食的次数就更多了:没课的时候会在学校周边的商店买零食,周末会去超市买水果、饮料、零食。每次去超市都要好多money;学期末的时候,都懒得去充饭卡,所以都是在外面吃的。

在加上一些书费;复印费; 电话费;学校和班里的统一收费以及其他一些小费用(在老师分配给自己工作时,自己免不了要垫一些钱,事后又不好意思问别人要;和室友在外帮垫,事后不好意思要的钱);买衣服鞋子的钱和回家的路费。
网友四:
每个月吃饭,一般早饭是不吃的,所以一天的饭钱加饮料20左右,因为在学校食堂吃饭所以一顿7.8块就够了,我没有吃零食的习惯所以一个月饮食大概需要600衣服鞋每年大概2500以内,分摊到每个月大概每月是200元左右,并且会有父母的补贴。
然后就是生活用品,每年大概是300-500(妈妈有时会给买),分摊到每个月大概不到50。花费家里每年给交600。开了b站的22卡每天1块钱一个月大概五十所以600花费是正好的。就算家里没有给交的话一个月不到60块是很容易挣出来的。
暑假在国家电网打工一个月赚了2000。化妆品一个月100左右(比如爽肤水是不会每个月都买的按月买一款算)50元用来买书,50的确是买不了几本纸书的但是我有kindle,五十块买电子书还是够看一个月的。以上合计1010元,实际情况又只少不多所以。1000块是够用的。十块钱一顿饭钱还是很好挤的吧。
网友五:
自从大学教育逐渐和市场接轨,作为“自负盈亏”的个体,学生也常常要自己解决学费和生活杂费的负担,这自然少不了大环境下通货膨胀和物价飞涨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我们更不能低估市场化变迁带来的大学生生活和消费观念变迁——就算我们没有卖肾买iPhone X的需求,铺天盖地的商家推广和校园贷广告也能硬生生给我们“制造”出来。
大学生活费这点“小事”之所以能变成日经帖,一定是因为它触到了大学生和大众舆论的某些痛点。
通过大学生活费,同学之间有意无意地表达了阶层差异,黑心资本找到了性价比最高的大学生“韭菜”收割之道。面对此情此景,再回顾一下“50后”、“60后”的大学生活,老土逗们觉得,能够免除学费、补贴甚至全包生活费、物质消费选择虽然少但物价低,没有超前消费也没有攀比的时代,不也挺好的吗。
网友六:
根据教育部的文件,勤工助学是指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合法报酬,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活动。勤工助学包括校内和校外两种,校内固定岗位的勤工助学,在工作时间、劳动报酬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对学生的保障也相对全面。
勤工助学“来钱”可谓不快——每个月顶多只为学生带来五六百元的收入,更遑论在部分人看来,勤工助学并不“体面”——那只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才会干的活儿。所以,更多的大学生希望通过“兼职”,来“完成资本积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