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这是一个哲学的永恒命题。
沿着麦克卢汉深邃的思想路径,我们依稀找到了答案。
麦克卢汉指出:言语是智能的延伸,书面语是言语的延伸。口语和语气、姿势、即时反应不可分离,使人的一切感官卷入,这是感知上的卷入,而书面语则连贯成篇、悠然自在。口语具有情感上或情绪上的卷入,而书面语以线性序列的形式将口语词中稍纵即逝的隐含的意义固定,带来疏离和超脱。由此,书面语带来了人的理性。

拼音文字着重视觉化,将口语公开表达的意思化为无声的书面文字,带来了隐私的价值观念。听觉和视觉分离,个人和集体分离。这种个人主义和自我反省的意识,没有拼音文字的力量,言语是无法提供的。

言语之于意识,犹如轮子之于脚和人体。轮子使人的肢体更轻快地在事物之间移动,使肢体的卷入越来越少。同理,言语使人延伸和拓展,却又使人的官能割裂。人的集体意识或直觉,由于言语这种意识的技术延伸而被削弱了。

连意识本身也是人的延伸。意识使集体无意识的极乐境界暗淡无光。言语的作用是把人与人分开,把人类和浑然一体的宇宙意识分开。作为人各种感觉的同时延伸或言说(外化),语言一向内被认为是人最丰富的技艺形式,它所具有的分割和分离功能,把人与动物、人与浑然一体的宇宙之境分离开来。

现如今的电子信息技术,以拥抱宇宙的方式使我们的感知和神经延伸。它不需要语言,它是直接指向意识延伸而无需任何语言的道路。这样的集体知觉状态很接近于人类言语和文字出现之前的状态。它绕开语言去达至一种普遍的寰宇意识,或许这就是最浑然的“集体无意识”。这一功能很可能是人借之登上九重天的巴别塔的功能。无语言的状况将会赋予人永恒的集体和谐与太平、达至世界大识大同的“太和之境”。
辩证法指出: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麦氏关于人的延伸的“三个阶段”理论,描述的是人如何从动物界、从浑然一体的宇宙中、从原始的集体无意识中分离出来,一步步走向更高级的“太和之境”的历程,所揭示的正是这一辩证的发展规律。
由此,麦克卢汉通过媒介技术——人的延伸的历史回归与展望,清晰地回答了那个永恒的哲学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