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能力不等于知识、技能。所谓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技能是指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而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必要前提。不具有感知能力的人就很难获得感性知识,抽象概括能力差的人理解起深奥的理性知识就会困难。

所以,能力的大小会影响到掌握知识的快慢和技能的高低。反之,能力的发展又是建立在知识技能掌握的基础之上。我们掌握了绘画的知识技能,就会提高绘画能力。可见,如果离开知识技能的学习,我们就会很难做好任何事,也无从发展一个人的能力。

因此,能力不等同于知识与技能,但又与知识、技能有着密切关系。正确理解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不仅符合实际情况,而且会对工作带来很大好处:首先,我们不应该仅仅根据一个人掌握知识的多少,就简单地断定这个人能力的高低。

其次,在教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关心学生知识的掌握,更要关心他们能力发展。如果认为知识技能等于能力,就可能导致只关心知识掌握而忽视能力发展的倾向。
再有,由于能力不等于知识、技能,人们才有必要去研究评定能力的特殊方法,而不能用知识的评定来代替对能力的鉴定。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又是掌握知识、技能和结果。两者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的。正确理解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有助于科学地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个体能力,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3.人格结构包括哪些成分?
答: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许多成分。(一)知—情—意系统:心理过程包括知—情—意三大方面,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是人们都具有的共同心理现象。(二)心理状态系统:包括意识状态、注意、情绪状态、疲劳状态等。
(三)人格动力系统: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世界观等。(四)心理特征系统:这一系统包括能力、气质、性格三种成分。(五)自我调控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五、论述
1.举例说明情绪情感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答:人对社会的适应是通过调节情绪来进行的,情绪调控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身心健康。常听人们叹息“人生苦短”。在一般人的情绪生活中,常是苦多于乐。在喜怒哀乐爱惧恨中,正面情绪占3/7,反面情绪占4/7。情绪对健康的影响作用是众所周知的。
积极的情绪有助于身心健康,消极的情绪会引起人的各种疾病。我国古代医书《内经》中就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记载。有许多心因性疾病就与人的情绪失调有关,如溃疡、偏头痛、高血压、哮喘、月经失调等。
有些人患癌症也与长期心情压抑有关。一项长达30年的关于情绪与健康关系的追踪研究发现,年轻时性情压抑、焦虑和愤怒的人患结核病、心脏病和癌症的比例是性情沉稳的人的4倍。所以,积极而正常的情绪体验是保持心理平衡与身体健康的条件。
2.举例说明遗传、环境、教育与文化对能力发展所起的作用。
答:能力发展依赖于一定的自然基础——遗传素质。每个人的遗传素质是不一样的,有人先天失聪,有人大脑损伤,有人身体畸形,这些人往往不能获得与具有健康素质的人相同的能力。遗传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就谈不上能力的发展。
遗传因素对智力的发展的确有一定的作用。否定遗传的作用是不对的。同样,夸大遗传的人用,认为以力可以直接通过生物学的方式遗传给后代,也是不正确的。这些都不是科学的态度。环境对人能力的影响是指导每个人一生所处的具体环境对人所施加的影响,其中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因素。
环境对儿童能力的影响是通过教育来发挥作用的。(一)产前环境:胎儿在出生之前生活在母体的环境中,这种环境对胎儿的生长发育以及出生后智力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
(二)营养状况:从出生到青少年时期,是个人生长发育的时期,也是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人的神经系统在出生后的头四年内获得迅速发展,为能力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儿童的营养状况对智力发展有很大的影响,特别儿童早期处于大脑发育时期,营养对脑发育具有重要意义。(三)早期经验:发展能力要重视早期环境的作用,这已为越来越多的事实所证明。丰富的环境刺激有利于儿童能力的发展。
缺乏母亲抚爱的婴儿,可能出现智力发展上的问题。有安全感的孩子喜欢探索环境,而探索环境正是能力发展的重要条件。(四)早期家庭教育:早期教育对能力发展的重要性已是众人皆知的,许多家长都有成功的经验。但是,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