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和朱由检的遗诏,有几点相似之处
明朝是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共传帝十六位,享年二百七十六年。很多人都认为,明朝是自汉唐之后中华大地上另一个强盛的朝代。清朝的康熙皇帝对明朝的建国者—明太祖朱元璋高度评价,称赞他是治隆唐宋。明朝的手工业十分的发达,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最先出现就是在明朝时期。然而国力强盛,为众多人称赞的大明王朝仍然逃不过自周朝之后的王朝“诅咒”,不过三百年。

提到明王朝的皇帝,很多人都会想到朱元璋和朱由检这两位皇帝。原因无他,朱元璋是明王朝的建国皇帝,朱由检是明王朝的末代皇帝。他们两个从某种程度上也就代表了大明王朝的“一生”。
明太祖朱元璋的一生可以说是波澜壮阔、充满着传奇色彩。谁能想到曾经的那个以乞讨为生、受尽他人白眼的朱元璋“逆袭”为一个王朝的开国皇帝,一个时代的建立者。

而与其他朝代有所不同的是,明朝的亡国皇帝朱由检并不是一个昏庸无道的皇帝。恰恰相反,朱由检很勤奋,他一心想把明朝给治理好。他刚上位就处理了以魏忠贤为代表的一批王朝毒瘤,可谓是雷霆手段、杀伐果敢。

朱元璋和朱由检这两位皇帝,一个作为开启者一个作为终结者,他们两个人的结局自然也是不同的。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七十一岁,可以说是“善始善终”了。而朱由检呢?他从自己的哥哥明熹宗朱由校手中继承皇位,本想着挽救已经没落的大明王朝,但最终只是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境地。李自成在攻破北京时,他在煤山自缢身亡。
一般来说,皇帝在逝世之前通常会留下遗诏。这两位皇帝自然也是不例外。不过,朱元璋和朱由检两个不同时期的皇帝所留下的遗诏却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朱元璋在驾崩之前,病体缠床,所以很多人都认为他的这份遗诏并不是亲自写的,不过那也是由他口述,亲近之人所写的。他在遗诏中主要说的除了对自己的功勋的认可和自谦以外,还主要涉及三件事。第一,皇帝之位传给自己的孙子朱允炆。第二,他驾崩之后,各地藩王不必进京奔丧,只用在自己的封地守孝就可以了。最后一件事就是他的葬礼一切随简,全国只需要守孝三天即可。
朱元璋将自己的皇位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自己的孙子朱允炆,这一点还是很好理解的。朱元璋对于与自己同甘共苦的马皇后十分喜爱和敬重。马皇后死后,他再也没有立过一个皇后,并且是时常悼念她。而对于自己与马皇后的儿子,朱标,虽然他的才能比起其他的儿子并不及但他仍然选择把自己个皇位传给朱标。不过,朱标早逝没能坐上皇位,于是朱元璋就把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扶持为自己的接班人。
而在遗诏中所提到的不许藩王进京奔丧也是为了朱允炆考虑。他把自己的孙子无法对付自己的叔叔们,于是就在自己死前再帮他一次。
至于最后一点则是充分的体现了朱元璋对于百姓的仁爱之心。要知道,找以往的惯例,皇帝驾崩,全国应该守孝三年以示对皇帝的哀悼。但朱元璋自己也是过过贫苦生活的,所以他更加的体恤自己的百姓,是一位仁爱的好皇帝。
崇祯皇帝朱由检的遗诏就比较特别了。他的这份遗诏是自己亲手所写,不是写在纸上而是用血写在衣襟上,不是写给自己的大臣而是写给自己的敌人李自成。
对于大明王朝,有一句话来形容它很合适“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明朝的皇帝对待敌人奉行着不和亲、不送礼、不投降的原则。所以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后,崇祯帝并不像别的亡国皇帝那样投降于自己的敌人换来自己苟且偷生的余生。在他心里,想必对“乐不思蜀”的刘阿斗是鄙夷的吧。所以,他选择自缢在煤山,给李自成留下自己的遗诏。
朱由检的遗诏上写着“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崇祯帝的这份遗诏让笔者想到了同样是身为王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傅仪所说的一句话,“我不管日本人在东北杀多少人,运走多少粮食和煤,只要不让我当大清的皇帝我就不甘心。”。笔者不知道各位在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有什么感想,但就笔者而言,溥仪为了当自己的皇帝不择手段、不计底线,他已经失去了成为皇帝的理由。
崇祯帝与溥仪对比,他真的算得上一位爱民的好皇帝了。或者说,即使与他对比的不是溥仪,他也是一位爱民的好皇帝。虽然他并没有改变明王朝亡国的命运,他也自大、骄傲,将自己的失败归结到百官、归结到其他的地方,但他终究选择为了他的民而放弃了最后的抵抗。
在当时,虽然大明落败已成既定的现实,崇祯帝也知道自己最后的结局如何,但是找当时的情况明朝还是可以抵抗一段时间的。但是,朱由检不愿意再看到因为上位者的不甘心导致民众的苦难,自己多出的那段时间是有自己子民的鲜血堆砌出来的。
所以说,朱元璋和朱由检遗诏的相似之处就在于他们同样在自己死后体恤、爱顾着自己的子民,帝王之心也可以是柔软的。